這是2000年我在香港拓展培訓學校接受培訓時做過的一個小活動,當時那個加拿大的殘族人老師并沒有告訴我們該活動的名字,但此次活動給我的印象深刻,以后我在拓展培訓的時候常常用到它,為了方便起見,我就給它起了一個名字,叫“動平衡”,后來發現,也有人把這個拓展項目叫作“齊眉棍”但是,我沒有從眾,因為我更喜歡前者的動感和形象。
做“動平衡”的目的是用體驗的方式讓學員對拓展訓練有切身感受,這比以前光說不練的效果要好得多,學員們更容易理解,同時增加了互動,活躍了氣氛。
項目操作要點:
1、準備好一根長2.5~3米,手指粗細且平滑的竹竿,或其他材質的竿子,最好輕一點,直一點。
2、助教幫你按住竹竿,否則活動沒有開始,學員就把它托上天了。
3、要求,發現有學員的手指離開竹竿,哪怕一點點,也要指出來,警告或者宣布失敗。因為你的目的就是要大家不能完成任務,這樣在回顧的時候,大家才會認真查找原因。
4、回顧的時候,一定要先問大家:“這是一個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嗎?”如果不問這個問題并得到學員肯定的回答,就有可能遭遇挑戰。曾經有一位學員就認定這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當我對他說一定可以完成的時候,他堅持要我證明給他看,否則他就不信。你看,有麻煩了吧?如果你證明的話,會耽誤大量的時間:如果你不證明給他看,下面的回顧就很難有令人信服的效果了。
剛才大家所說的,都是任務沒有完成的重要原因,非常的敏銳。那么,這個小活動就是我們這兩天拓展訓練的縮影,就是說,我們將遵循這樣一個培訓的流程,在訓練開始的時候,我們首先會給大家設計一些與我們現實的工作、生活相似的活動和項目,它們就像我們平時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難題,或是領導交給我們的一個任務, “把信交給加西亞”一樣的任務,并請大家參與和投入,無論大家能否完成項目和活動,都會在我們培訓師的帶領下對剛剛做過的項目和活動進行回顧,(review) 并思考這樣一些問題: 假如項目做成功了,我們有哪些優勢?今后我們在工作中如何發揮優勢?如果項目沒有做成,大家也要認真地反思下,我們存在著哪些不足?有些什么缺陷?哪些環節沒有做到?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接著大家和我們老師一起把它們上升到 一個理論的高度(debriefing),讓大家知其然,也要知其所以然。
一個項目做完后, 稍事休息再去做下一個項目,直到做完所有的項目。
此外,通過拓展訓練我們要達到的目的還有一個, 就是培養大家良好的工作習慣。大家知道,一個人要想成功地做成一件事, 他的知識、技能和態度必不可少,但最重要的要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。大家一定看過《成功人士的七個良好習慣》這本書,美國科學學家曾發現,一個習慣的養成需21天的時間,那么,從效率的角度分析,習慣應該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了,因為你一旦養成了一種好的習慣就意味著你終生受益。
圖4-1是拓展培訓的流程,借鑒了美國著名教育學家klob的經驗學習圈理論。
按照這個流程,首先請大家做活動,在做活動的過程中一定會激發大家很多的想法,拓展培訓師隨之給大家一個發表想法的機會,讓大家把想說的說出來。形成經驗分享,接著引導大家認真討論、分析問題的關鍵,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,讓大家知其然,也要知其所以然。當大家對觀點形成了一致的意見之后,就會影響行動,并在以后的事情上反映出來。
當我們完成了一個項目之后,再去做下一個項目,直到完成所有的項目。
轉載需授權:http://france-medical-concierge.com/tzxd/yw/1034.html
上一篇:拓展培訓與傳統培訓的區別 | 下一篇:做最好的拓展培訓師-拓展訓練的項目形式 |